?
云山南路集散廣場,地處白云山景區南部,為四方游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進出通道。通過對新時代建筑與自然進行對話,達到了一種文化的傳遞與轉換。以地方文化為基礎,對白云山的大門進行重新設計,激活了城市與自然之間的核心空間。運用新的材料、新的設計方法,對白云山南大門進行了全新的改造,使白云山的歷史與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
?
【標識綠墻】
?
白云山自古被稱為“羊城第一秀”,是廣州著名的旅游景點。云山南路集散廣場是白云山最主要的入口,由于臨近山坡下新景點的建設,需要將原有的廣場拆掉,并將原有的一些樹木移走,同時進行了此次改造。
在對現有場地及其周圍的環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整理后,將其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南部由斜坡式前廣場、云傘門崗結構、后集散廣場和輔助功能用房三部分組成。北側為現有山路東側,利用山坳地勢南北低、北高自然植被覆蓋,建設電動自行車停車場。
?
【集散廣場標識性門樓】
設計理念是:“白云生處,木棉開”,打造白云山門戶新的門戶形象,加強山門的特點,提高山門的識別度。新的南大門交通廣場項目,將地標建筑的標識與安檢功能分開,并將標志性的大門搬到現有的大榕樹前,為白云山的主要入口提供更多的信息。它是白云山南大門的樞紐,是引導游人上山的一個重要的風景標志。
?
【新建建筑與山體空間滲透】
白云山因其周圍白云繚繞,青山被浩瀚的云海所覆蓋,故名白云山。山水雕塑造型以“云間花?!睘殪`感,以高、低、小尺寸的傘形不銹鋼構造雕刻為主體,營造出輕盈飄逸、重疊幻影、透明潔凈的云海。
為配合白云山南大門片區的交通優化,北環高架南側和云山南路東側進行綠化,新建一座綠地景觀和生態停車場,供社會車輛在此停車和下車。根據現有情況,將電動自行車停車庫選址在入口西側的山坳中,充分利用南北地勢較高的地勢,修建電動自行車停車場。
?
【新游客服務中心】
在尊重地域特征和挖掘文化內涵的前提下,在建筑的整體設計中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采用新材料如不銹鋼、玻璃等,以較為新穎的單體建造方法,重塑白云山南門的時代新形象,使白云山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在此基礎上,我們充分利用了基地現有的山地綠化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與自然的交互和滲透,在入口處的門崗組合體和山體間形成了一種重建的對話關系。將白云山的自然空間和城市廣場的綠色空間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親密的相互作用。
?
【游客服務中心實景平面】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