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筑招網小編在協助進行建筑行業求職者的簡歷健檢時,連續兩周反復遇到相同問題,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簡歷寫錯真的不是個案,而是常態!**經過檢閱上千份簡歷后,我發現其中有三種錯誤類型,極其普遍,卻又極其可惜。尤其在建筑領域,更容易落入這些誤區。
本文將透過真實案例與專業建議,幫助求職者、特別是建筑相關科系畢業生或建筑從業者,避開這些“簡歷黑洞”,讓你在眾多履歷中脫穎而出。
?
誤區一:高階主管簡歷內容太“空泛”,看不出實際價值
在建筑工程領域,高階職位如專案經理、工程處長、設計總監等,通常負責統籌項目,跨部門協調,也常常處理多個工地或系統建置。由于任務廣泛,許多人在撰寫簡歷時,往往只寫出大方向的成果,例如:
成功導入建案管理系統(如BIM、ERP)
完成OO廠區自動化系統建置
負責數十億元大型工地進度管理
這些描述雖然聽起來氣勢十足,但實際卻讓HR摸不著頭緒。沒有具體數字、時間、人力資源或預算規模,無法判斷執行力與成果價值。例如:
推薦改寫:
負責導入BIM系統至深圳XX廠新建工程,涵蓋7棟樓體、預計節省工期15%、減少人力成本約100萬元。協同5個子團隊完成系統測試、上線與人員培訓。
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更具體,也能展現出你在復雜任務中的統籌能力與技術專長。
?
誤區二:「無工作經驗」 ≠ 無經驗 —— 輕忽非正式經驗的價值
這個問題特別常出現在應屆畢業生或轉職者身上,尤其是剛從建筑科系畢業的學生,在簡歷上寫下“無工作經驗”,但實際仔細閱讀自傳或附件時,發現他們:
曾擔任系學會活動策劃,組織過校內建模比賽
參與教授研究項目,負責量測數據與建模繪圖
暑期參與營建公司的實習計劃,協助工地資料整理與CAD繪圖
這些其實都能作為“工作經驗”的一部分,只是許多人不清楚或不敢寫。其實,簡歷的目的是讓HR看到你的能力、責任感和成果,而不是只寫“有薪資證明”的經驗。
推薦改寫:
系學會活動長:主辦校內建筑模型競賽,籌備期兩個月,參與人數超過150人,統籌預算約3萬元,成功提升系內曝光度與凝聚力。
參與教授綠色建筑研究計劃:使用SketchUp及EnergyPlus協助模擬通風系統,分析結果刊登于系刊。
這些經驗反而比“咖啡店打工”更能凸顯出你未來在建筑行業的發展潛力。
?
誤區三:「好酒沉甕底」—— 重要成果藏在附件,不寫在主簡歷
曾遇過一位建筑科系學生,簡歷內容只有基本資料、自傳寥寥數行,也未填寫項目成果,然而附上一份將近30頁的圖文報告,里面詳細列出他大學四年來的建模、實作、工地實習紀錄,還有比賽得獎資料,一目了然。
當我問他為何不直接寫在簡歷里時,他說:「我把附件做得很完整,HR看附件就會知道了?!?/span>
但他忽略了一點——HR可能連點開附件的機會都沒有。若主簡歷沒有足夠吸引力,根本無法引導對方繼續深入看其他資料。
建議做法:
精選最關鍵的項目成果寫在簡歷內,如:
【XX建筑競賽】全國大學建筑建模競賽,榮獲第二名。負責3D建模、材質分析與渲染圖制作。 【OO建筑實習計劃】參與深圳市社會住宅工地工程作業,協助工安檢查與施工日志記錄。
附件可作為詳細說明,但一定要在簡歷中“預告重點”,如放在【項目成果】欄位中列出關鍵標題,讓HR想點進去看更多。
?
總結建議:建筑求職者簡歷優化五大重點
前1/2頁面最關鍵:把最重要的項目、經歷、成果放在簡歷上半段,HR如果看第一眼沒興趣,后面再精彩也白搭。
不要讓“工作經驗”欄空白:沒有正式工作也可以寫校內外的實作經驗、競賽成果、實習經歷等,重點在“責任”與“成果”。
具體化數據:寫出時間、金額、人數、影響范圍,比空泛形容詞(如“認真負責”、“團隊合作”)更具說服力。
清楚分類,邏輯分明:將內容分為【自我簡介】、【工作經驗】、【項目成果】、【技能專長】等,讓HR一眼找到重點。
圖文并重,主簡歷為主:可以有附加報告或作品集,但不能完全依賴附件。主簡歷一定要簡明、有亮點。
?
無論你是剛畢業的建筑科系學生、想轉職進營建管理的新鮮人,或是經驗豐富的建筑師、工地主任,簡歷始終是你走入職場的第一步。避開這些常見誤區,并依照建議進行優化,相信你也能大幅提高面試機會,甚至直接獲得青睞。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