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筑行業,很多設計院或工程公司花了大量時間組織內部培訓,結果卻收效甚微:員工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培訓內容與實際項目脫節,培訓結束依舊“原地踏步”。
學習不是填鴨,成長也不是強迫。一個沒有學習動機的團隊,就算安排再多課程、發再多PPT、請再多講師,也只是形式主義,難見成效。
一個聰明的主創建筑師,不靠“督促”團隊學習,而是激發“主動成長”的動機。尤其在節奏快、項目重、設計與施工高度聯動的建筑行業,只有將成長植入日常工作本身,才能真正讓團隊穩步提升、持續進化。
以下三種方法,是我在帶設計團隊過程中,反復實踐、驗證有效的經驗總結:
?
一、圍繞個人目標,而非項目需求,設計學習路徑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反直覺,但在實務中效果顯著。
很多主創建筑師推動團隊學習時,是從項目需要出發,比如說:“接下來要做綜合體方案,大家去補一下商業動線的研究。”或者“我們項目要配合綠色建筑認證,你得學會LEED相關知識?!?/span>
這類說法常讓人覺得是“工作壓下來的任務”,員工的學習動機往往流于被動。
如果換個方式溝通,比如說:“你想未來能獨立帶大型城市更新項目,那你需要掌握商業空間策劃、交通流線優化和法規解讀的能力。你在這幾個方面已經有不錯的基礎,我建議接下來從XXX入手去提升……”
這種方式,會讓團隊成員意識到這跟自己的職業路徑高度相關,是“為了我自己”。
尤其在建筑行業,每個人的發展方向都有差異。有的人偏好做創意方案,有的人想往總圖、城市規劃靠,有人則對項目統籌和全過程管理更感興趣。作為主創建筑師,要有足夠的觀察力和溝通技巧,讀懂每個人的目標,并給出合適的學習引導。
?
二、把成長“嵌入”項目實踐中,而非靠額外學習堆疊
曾經我也嘗試用讀書會、分享會推動團隊學習,但后來一個年輕建筑師問我:“這些我們學是學了,但項目上好像暫時用不到?!?/span>
我本來想說“未來總會用上”,但自己都覺得說服力不夠。于是我開始反思:能不能讓學習直接發生在項目工作中?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一個人每天做的都是同類型任務,比如畫戶型、出標準圖塊,最多只能提升熟練度,不會產生質的成長。但如果你有意識地給他更具挑戰的任務,比如從住宅單體跳到綜合體流線分析、從出圖轉向方案匯報,他自然會去學新東西。
比如我帶一個建筑師做改造項目時,安排他負責與結構顧問溝通地下室加固邏輯。他一開始完全不懂,后來查規范、問專業、看案例,硬是把這塊吃透了。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建立了新的能力模塊。
作為主創建筑師,如果你希望團隊真正成長,就不能只安排重復性工作,要定期為每個人設計“有張力”的任務,促使他們在解決問題中自然學習。
當然這并不容易,它要求你清楚了解每位建筑師的能力邊界和成長潛力,根據他們當前狀態調整任務內容,并在過程里不斷給予反饋和支持。
?
三、把學習當作每次一對一溝通的重要議題
想讓一個人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成長,最關鍵的是有耐心的引導者。
在項目團隊中,這個角色,就是主創建筑師。
很多時候,我們只在項目有問題時才和團隊成員溝通,很少花時間去真正了解他們的成長狀態。但如果你愿意定期做一對一溝通,不是聊任務,而是聊想法、聊瓶頸、聊目標,效果會完全不同。
比如,我有一個助理建筑師,他曾提到對城市公共空間很感興趣。我在接到一個TOD開發項目時,就安排他負責部分街區節點設計,并引導他查閱相關案例、討論設計手法。他的熱情和學習意愿一下子被點燃了,后續幾次設計匯報都表現突出。
只要每次一對一交流都包含“成長”這個主題,比如詢問:
1)“最近你覺得哪方面做得最順?”
2)“有沒有什么想提升的能力?”
3)“你目前最卡的地方在哪?”
久而久之,團隊成員會養成反思與主動學習的習慣。當他們以后成為主創建筑師,也會用類似方法帶人,從而建立起一種積極的學習文化。
?
學習文化從個體出發,而非強行統一
有些公司或設計院習慣集體安排學習:一起讀一本書、聽同一門講座、參加同一個課程。這種方式雖然操作簡單,但對團隊里不同背景、能力和目標的人來說,其實效果有限。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以人為本的成長引導。主創建筑師要放下“統一要求”,轉而采用“差異引導”的方式,激發每個人的學習動機,讓成長變成自然選擇,而非被動接受。
你不需要每次都“安排學習”,只需要:
1)看見每個人的發展目標;
2)在項目中植入學習契機;
3)并在對話中持續跟進引導。
當你做到這三點,就不必再催促團隊學習,他們自己就會主動尋求提升。
建筑設計是一場長跑,不只是圖紙出得快,匯報講得清,更是對思維更新、技能拓展的持續挑戰。
一個優秀的主創建筑師,既能把控項目方向,也能看見每一位建筑師的成長路徑。他不只關注“任務完成得好不好”,更關注“人有沒有變得更強”。
你不需要成為偉大的導師,但你可以成為那個——讓人自然而然開始學習、愿意跟你走很遠的人。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