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尤其是在節奏緊張、人員流動頻繁的建筑行業,離職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我越來越發現,無論是作為創業者,還是普通員工,“怎么離職”這件事,往往比“為什么離職”更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和格局。
不是每一次離職都需要大張旗鼓地道別,但保持體面,卻是我們給自己最基本的修養課。
?
離職時的體面,不是為了公司,是為了自己
在建筑公司工作多年,見過無數人離開:有的是被項目壓垮,有的是為了更高的薪資,有的則是心灰意冷。但不管原因如何,真正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那些選擇體面離開的人。
我曾目睹一位關鍵崗位的項目經理離職。他沒有提前鋪墊,也沒公開抱怨任何人,只是安靜地完成了所有交接,甚至還自己整理了一份交接手冊,發給了接替他的人。他離開的時候,項目組很多人都私下給他送行,送的不是儀式感,而是尊重。
相反,也見過一些人臨走前“報復性”地群發離職信,指責公司的管理、批評老板的風格,甚至指名道姓地點出部門內部的問題。說實話,那些內容未必沒有道理,但場面實在難看。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發言并沒有帶來任何建設性的改變,只留下一地雞毛。
離職是對過去的一種告別,更是對未來的一種態度。帶著善意走,比什么都重要。
?
創業公司遇到員工離職,更要穩住自己的情緒
作為一名長期輔導建筑行業創業公司的投資人,我最近接連遇到幾位創業者都在為“人”而頭疼。
有人跟我說,公司剛穩定一點,負責施工管理的老部下突然提出離職,說是“休息一下”,但其實是跳槽去了同行;還有人因為招錯了人,請進來一個情緒不穩定的設計師,項目還沒推進兩個月就徹底崩盤。更有甚者,一位合伙人情緒化發作,直接撤資,讓整個團隊陷入資金危機。
這些突發的人事問題,確實會讓老板壓力山大、情緒崩潰,甚至影響身體健康。但我告訴他們,身為老板,不能跟員工爭輸贏,不能因為憤怒就做出傷害公司的決定。
很多時候,創業者會忍不住在其他員工面前“澄清事實”,想爭一個“誰對誰錯”的結論,或者堅持離職者要百分百交接,才肯放人。有的甚至在薪酬結算上斤斤計較,覺得“不能便宜了他”。
但我一再提醒他們:你是老板,站在的是強者的位置。離職者不是敵人,他只是離開了這家公司。你贏得了一次爭論,卻輸了所有還在公司里默默觀察你的員工。
他們也許嘴上不說,但心里會打分——你是怎么對待一個過去與你并肩作戰的人的。下一次輪到他們想走時,只會更小心、更防備。
?
建筑行業創業難,留人更難,別把感情消耗在爭執上
建筑公司不同于互聯網、金融行業,創業門檻雖不高,但真正想做出成績,靠的是人——靠譜的項目經理、能扛現場的工程主管、能畫出方案的設計師??善?,創業公司資源本就有限:沒有足夠的資金、沒有成型的項目成果、也沒什么品牌影響力。
人才來得不容易,留得更難。很多時候,你能吸引到一個人,是因為他信你,而不是因為這家公司本身。
所以,當你和員工撕破臉時,不只是失去了一個人,更是失去了潛在的信用與口碑。更別忘了,建筑圈子不大,口碑很容易傳出去。今天你處理不體面,明天別人也許就不敢加入你。
所以,哪怕對方離開的方式你并不滿意,也盡量好聚好散。你給對方一個臺階,其實也是在給自己留后路。
?
員工離職,別抱怨、不發泄,把尊重留給曾經的同行者
我自己也曾是建筑公司的中層,親眼見過不少“離職風波”。有一次,一位老員工臨走前群發郵件,公開“炮轟”公司的制度和管理,讓公司一時間手忙腳亂。我雖然部分認同他的觀點,但也清楚,他的做法只是宣泄,并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更何況,很多時候,職場的問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對錯,而是每個人的角色與期待不同。如果當年我在離開待了25年的公司時,也像他一樣發信泄憤,不僅不會改變什么,只會讓曾經扶持過我的人寒心。
真正讓我放下怒氣的,是想到那些一起熬夜做投標的同事、曾經給予我機會的主管。如果我當時選擇公開發聲,說到底不過是想要“出口氣”。但想清楚后,我決定悄悄離開,把那份情面、那份善意留給那些值得的人。
?
善良不是軟弱,是一種選擇
有人會問:離職時為什么要“選擇善良”?為什么不能據理力爭?
我的答案是:善良不是妥協,而是不讓自己成為傷人的那一方。
離職這件事,是每個人職業旅程的一部分。如果你選擇體面地離開,不是軟弱,而是你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過去的努力,也尊重曾一起拼搏過的團隊。即便這家公司未來和你再無交集,你也不會留下任何遺憾。
對老板也是如此。你不必原諒每一個離開你的人,但你必須明白:你怎么對待過去的人,決定了現在人怎么看你。
如果你正在創業,或者你是職場中準備轉身的一員,請記住:離開時,留點溫度,比什么都重要。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