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剛開始,建筑行業就被一股“寒意”包圍了。網上流傳的一條條公司通知截圖讓不少工程人感到焦慮不安:**“三個月無項目停發績效,六個月無項目只發最低生活保障,九個月無項目回家待崗?!?*很多人一開始不信,直到自己的公司也悄然發布了類似的“調整機制”,才意識到——建筑行業,真的變了。
?
這不是個例。越來越多的建筑企業在新年伊始便出臺“動態用工管理”政策,不再“養閑人”,不再“等項目”,不再“以人為本”。人力成本壓力加劇、項目縮減、回款困難,逼得企業只能做減法,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
那么,這一年,作為工程人,我們將面臨什么?又該如何自處?以下幾點,值得每一位從業者認真思考。
?
一、企業“人力清理計劃”背后,是行業的真實寒冬
你或許已經注意到了,今年有些公司的年會取消了,有些公司的項目年初沒立,有些部門的編制被撤掉了——這不僅是財務上的緊縮,更是行業信號的反饋。
?
一些企業最新“人事政策”摘要如下:
1.入職3個月未參與項目的員工,績效歸零;
2.連續6個月未參與項目,僅發放最低工資;
3.連續9個月無任務,安排進入“人才沉淀池”,待崗或解約;
4.項目總包/專業分包單位普遍裁員15%~30%。
?
這背后的邏輯不復雜:沒有項目,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不能養人。
?
在過去,企業尚能靠“預期”維系員工,但現在連“預期”都變得渺茫。許多中小公司已處在生死邊緣,而那些原本體量龐大的大型總包,也開始收縮戰線、精簡團隊。
?
二、從大拆大建到城市更新,行業邏輯正在重構
2016年左右,是工程人記憶中最后一個“高峰周期”。那時,二胎政策推動住房需求,棚改拆遷大規模開展,城市新區拔地而起,基建投資翻倍增長。
?
而現在的現實是:
1.出生人口創歷史新低,未來購房主力群體嚴重縮水;
2.棚戶區改造逐漸退出,替代的是城市微更新、存量優化;
3.南方多地住建局已更名為“城市更新局”,新開工項目數量銳減;
4.公共項目與基礎設施建設受限于財政收縮,競爭日益白熱化。
?
過去靠拆遷安置、規劃開發帶動的建筑項目,正在向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景觀提升等低體量、長周期、慢回報項目轉型。原來的“鋪攤子”式擴張已不再適應當下。
?
簡單說一句:我們做項目的速度、數量、密度,都遠不如以前了。
?
三、三條現實建議:每個工程人都該想明白的出路
面對這種趨勢,你不能再用“等等看”的心態去過日子了。如果你還指望“項目會回來”“公司還會漲薪”,那可能已經落后一步?,F在的關鍵不是“熬過去”,而是“變得有價值”。
?
1. 考證,是你最低的保障線
工程行業雖然項目少了,但用人標準卻越來越高。現在不僅看經驗,更看證書——一建、造價、監理、安全、經濟師等證書幾乎成了“合約續簽”的門檻。
2025年已有多家公司明確表態:無證人員將不再續簽合同,或列入淘汰名單。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實?!坝凶C才有話語權”,成為當下行業內默認的生存準則。考證也許不能讓你立刻升職加薪,但在團隊收縮、崗位調整時,能幫你留在編制內。
如果你還沒有行動,現在就是最好的起點。
?
2. 儲備副業能力,不做“被動者”
過去“干工程的人只會干工程”已不再是優勢。新媒體、自媒體、建工咨詢、AI制圖、兼職授課、考培輔導、城市運營……這其中總有適合你的副業路徑。
很多工程人到了35歲突然失業,不是沒有經驗,而是除了畫圖、審圖、盯現場之外,不會別的了。
你不必馬上轉行,但可以學點剪輯、寫作、制作課件,甚至參與一個兼職項目。哪怕短期沒收益,長期也能為你提供一條退路。
等你真的“被動離場”時,才開始謀求轉型,就晚了。
?
3. 勒緊褲腰帶,穩住生活基本盤
企業都在“降本增效”,個人也必須做減法。要有意識地縮減支出,增強抗風險能力:
1).能坐地鐵公交的就不打車;
2).能做飯的就不點外賣;
3).衣服能穿就不再買;
4).洋節能不過就不過,不消費主義上頭。
但有兩件事不能省:孩子的教育、自己的成長。
?
工程行業苦一點沒關系,但不能把孩子教育砍掉,也不能讓自己“停止進步”。省掉培訓費、證書費、學習費的短期輕松,往往是長期危機的起點。
?
四、寫在最后:五年之后的你,還會和現在一樣嗎?
很多人說,行業不好了,干不下去了。但也有人在行業寒冬中,逆勢突圍、持續成長。
這差別不在環境,而在你讀的書、接觸的人、用的方法。
五年之后的你,會和現在一樣嗎?
如果你什么都不變,那么很可能一樣;但如果你從現在開始積累知識、準備證書、開拓副業、優化生活結構——那未來也許就是你破局的節點。
那些我們以為沒有意義的努力,終將在未來某天,變成照亮我們前路的微光。
2025年,工程人請重新出發。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