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社會及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災難和傷痛的同時,健康城市如何規劃建設,給注定會留下諸多思考。如何建設更安全、更適合居住的城市,打造“健康城市”,以應對突發災難帶來的影響等,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全國兩會期間,多名代表委員就如何建設“健康城市”建言獻策,本文對部分代表委員的提案、議案進行了匯總,以饗讀者。
周嵐
提前儲備“戰時”臨時醫療中心
快速實施方案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警醒我們:由于現有醫院、傳染病院難以按災害發生時需求容量進行擴建,因此,未來在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同時,需要提前儲備“戰時”臨時醫療中心快速實施方案,以便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啟動,確保不延誤救治“戰機”。
城市體育館一般地塊獨立,空間開敞,有多個交通疏散通道,給排水、供電、通訊、無障礙等設施齊全,建筑空間大,功能分區明確,觀眾、運動員、辦公人員等有不同的出入口和獨立不交叉流線,可快速改造為具有一定床位規模的臨時醫療中心。與應急改造賓館和宿舍相比,體育館對周圍居民干擾相對少、可容納床位數相對多、醫療護理流程相對短、相同數量醫護人員可照料更多輕癥患者。同時我國絕大多數城市都建有大型體育館,是覆蓋面最廣的公共建筑類型之一,因此具有“戰時”應急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的良好資源基礎。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江蘇現有體育館為實例,組織三家知名甲級設計單位(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南京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江蘇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分別獨立開展了體育館應急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的可行性研究。
三家設計方案均綜合考慮了體育館應急改造的可實施性、防疫的適用性、以及疫情結束后建筑的可逆性。研究表明,通過病房分區隔斷(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局部新增醫護衛生通道、外掛患者衛浴和排污處理模塊、完善病區排風系統、對尾氣處理后排放等改造措施,可實現傳染病醫療救治功能,工期約7天(需提前做好應急改造設計方案和相關物資儲備),改造投入約2萬元/床左右。如適當減少醫護功能,在武漢方艙醫院基礎上增加病房區分區排風等處理,工期可以縮短到3天左右,成本可降低到約1.5萬元/床左右。因此,體育館經過系統的設計和應急改造,能夠以較小的投入、相對短的工期,應急改造為滿足防疫要求的臨時醫療中心。該研究針對的是本次新冠疫情防控,對于其他災害條件下的非傳染性病人的應急救治,體育館建筑改造更快、適用性更強。
綜上所述,建議將“體育館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作為國家公共衛生應急儲備選項,要求各地按照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要求,根據本地區醫院、傳染病院以及體育館等設施的實際情況,委托有關設計單位提前完成體育館應急改造設計,同時做好相應戰略物資儲備工作,便于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實施。
張曉
開展“健康城市”規劃建設
自城市出現以來,健康和衛生就成為了城市的核心問題,每一次爆發的傳染病(雅典大瘟疫、霍亂、黃熱病等)往往都推動了城市建設的重大變革。節前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短時間內席卷全國,嚴重威脅著人民的健康。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梅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張曉認為,有必要通過加強“健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合理有效地防控傳染病。
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城市概念,但總體而言,當前我國關于健康城市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健康”的認識主要局限于環境和醫療衛生層面。
張曉強調,“健康城市”是一個系統概念,當前中國在健康城市建設的機制上仍然有完善空間,空間規劃中缺乏高危傳染病應急內容。
“我國的健康城市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以立足于衛生城市建設,由衛生與健康委員會系統的部門為主導,與城市建設的其他部門是平行關系,因部門的職權和關注點不同,協作推進健康城市建設難度大,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等諸多方面銜接和協調不力?!睆垥耘e例說明,如衛健部門關注健康教育、社區醫療等內容;而住建部門負責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但在實施項目過程中往往忽略項目的規劃和建設對公共健康的促進和影響。
因此,張曉針對“城市健康”提出了5個建議。
第一,改變現有健康城市建設模式。目前我國健康城市定位于衛生城市的升級版,更多的是城市政府爭創國家健康城市,動力有余而剛性不足。建議健康城市指標應作為強制標準來執行,不是單純創建,而是城市建設必須這么做。
如何讓地方城市更積極參與呢?張曉表示,“健康城市”的規劃建設,需要政策層面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比對表現突出的城市給予政策、稅收上的利好等。此外,除了政策層面,社會力量也許能在”健康城市“的建設中發揮很大的作用,但企業要看到盈利模式才會參與。此次疫情引起社會公眾對“健康”“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視,需求已經產生,這對企業來說便是一個商機,未來或對醫療、健康養老地產、物業、教育等行業帶來新的機遇,讓“健康城市”從規劃、建設落地更具可持續性。
第二,重構城市規劃與公共衛生關系,科學編制災害應急規劃。編制健康城市規劃設計導則,將公共健康的要點落到國土空間規劃的控制指標上去,便于組織實施;通過法定的國土空間規劃去合理布局物質生產和流通空間,可以有效建立疫情時期基本生活物資的生產和流通體系等,從而建構起以城市為核心,綜合土地使用、城市交通等方面形成“多節點布控”的可防疫體系,針對特殊人群和特殊空間的分布格局形成有效阻斷的防控布點。
張曉認為,編制災害應急規劃,科學規劃用來應急的城市“儲備”設施在平時也要能夠低成本維持,達到“平戰結合”的效果。這要求核心醫院周邊的酒店、學校、政府機關等設施,在設計時就應具有改裝并征用為傳染病隔離病房的能力,這一原則也適用于城市防洪、抗震、人防等一系列城市危機規劃。
第三,在體制機制上,建議引入第三方健康評審機制。“目前我國規劃和建設的專家評審‘走過場’形勢居多,專家評審時間上,不要說到現場細致考察,就是看完技術文件都難達到,也負不起專家責任?!睆垥员硎?,第三方健康城市評審公司可以做得更專業,負法人責任,也能有效跟蹤,建議第三方健康城市評審公司由城市政府委托,在立項之初介入,減少社會投資成本。
第四,要加強城市大數據管理。這次疾情,如果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對包括民生、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政府處理起來會更加井然有序。與此同時,城市大數據往往含大量個人隱私,鑒于國內公民隱私信息常出現泄露,也需要加強城市大數據管理。建議加強國有企業大數據城市管理公司的構建,把城市大數據牢牢掌握在政府的手中。
第五,加強公共健康知識教育。不但要加強民眾健康知識教育,也要加強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的公共健康知識。張曉建議,公共管理和工程類學科教育中增設公共健康和健康城市相關內容,注冊規劃師、注冊建筑師等注冊師學習考核中納入相關公共健康和健康城市內容。
羅瀛
國土空間規劃要與
健康城市建設相銜接
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暴露了各級政府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在敏捷決策體系、信息傳導體系、物資統籌體系、風險預判能力、智慧集成能力、民意響應能力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不同程度的短板。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延慶區政府副區長羅瀛在建議中指出,應細化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實施標準,促進城市規劃與健康城市建設相互支撐和銜接。
羅瀛表示,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我們應從危機中檢驗并反思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城市規劃的合理性等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要高度重視城市規劃在空間上應對公共安全危機和公共健康方面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提高城市規劃應對不確定風險的科學性和韌性,有效提升國土空間的規劃治理能力。
近年來,健康日漸成為城市規劃研究和追求的目標,慢行系統、適老設施、綠地組織、功能分區等落實為多種實踐,通過規劃來改善和保障公眾的健康水平成為業界共識。
但是,“對公共衛生安全風險重視不足、缺乏防控應急空間和設施規劃考慮;城鄉規劃與健康城市建設規劃未實現有機融合;規劃的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統一的數據入庫標準,缺少規劃基礎信息數據庫和信息平臺;社區規劃對基層治理能力的支撐有限。”羅瀛指出,我國城市規劃在理念和技術上仍存在明顯短板。
值此“十四五”規劃編制之年,羅瀛建議,要建立定期城市體檢制度,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凹橙∫咔榻逃?,引導各級政府編制規劃中要對各種風險場景和極限情景充分考量,將應急醫療設施、環衛市政設施(污染物處置)、交通物流設施、應急物資保障(技術儲備)、信息通訊設施、生命安全通道等情況納入規劃評估?!?/span>
羅瀛指出,要對城市運行系統進行徹底體檢,查漏補缺,建立起平戰結合、集中分散相結合、綜合專業相結合的多級風險防控服務和協作體系,提高規劃應對不確定風險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高城市的韌性(韌性城市:風險識別和預防能力、響應和應變能力、快速恢復能力)。在“十四五”規劃中,要預留與傳染病防控相應的空間和基礎設施接入條件。
此外,要細化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實施標準,促進城市規劃與健康城市建設相互支撐和銜接。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大工程審批中,切實落實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制定操作性實施細則,明確主責部門。對現行的國土空間規劃各類評價制度進行適當整合、優化,實現多評合一。
同時,也要強化社區規劃和科技應用,提升精細化治理能力。例如用好“新基建”政策,引導支持基層政府以場景應用為基礎開展智慧社區建設,充分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機等技術,對社區人、地、房和特殊群體、重點部位開展全時空、全要素監測,實現智慧安防、智慧物業、智慧醫療、誠信體系等應用協同,在社會治理神經末梢增強風險快速識別、異常信息預警、體系快速響應能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绷_瀛也建議在市、區縣新的“十四五”國土空間規劃中,將通信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納入控制性詳規,加強通信網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將5G基站、機房、管線、電力等配套設施納入市政基礎設施專項規劃,以保障5G的高效建設。
楊戌標
健康安全理念融入城市治理
浙江寧波作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市,在城市治理各領域形成了較好的應用體系,匯聚了豐富的城市基礎數據,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較好運用。
新冠肺炎疫情對城市治理提出了極大挑戰。全國政協委員、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會會長楊戌標說,要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楊戌標委員說,這次疫情更加凸顯了健康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必須把健康安全理念貫穿城市治理的全過程、各方面。構建完善的城市災害應急體系,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環,要統籌考慮、整體謀劃。要完善醫療救治體系,抓緊在城市統籌規劃布局獨立的傳染病醫院,醫院選址既要適當遠離居民區,避開人口集中、流動性大的地段,又要充分考慮交通的便利性,方便患者就診,并把現有傳染病防控體系向基層延伸,完善縣級傳染病救治體系,提升社區醫療機構抗疫能力,切實讓基層醫療機構成為應對重大疫情的第一道防線。
楊戌標委員說,要著力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將重大安全事件快速化解在第一線,特別是要重點強化智慧社區建設。比如,寧波作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市,在城市治理各領域形成了較好的應用體系,匯聚了豐富的城市基礎數據,在此次疫情期間,得到了較好運用,超過20款智慧應用服務于防控疫情一線,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吳凡
公共衛生體系現代化建設
就是整座城市的防疫“網底”建設
作為全球超大城市,上海先行探路,為公共衛生體系升級按下“啟動鍵”。在上?!肮残l生建設20條”出臺后,“公共衛生20+N”方案也在醞釀中,即在“公共衛生建設20條”的基礎上,推出N個配套方案。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吳凡提出,疫情防控要平戰結合,重點應該放在平時。她形象地說,公共衛生體系現代化建設,尤其是疾控體系現代化建設,說到底就是整座城市的防疫“網底”建設,監測點遍布得越密,縱橫交叉,整個體系的靈敏度也就越高。
李麗華
做好應急場所規范化建設
“目前,我國應急場所多用于民眾躲避火災、爆炸、洪水、地震等災害,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有所欠缺?!比珖舜蟠怼嬷菔腥舜蟪N瘯敝魅卫铥惾A認為,很多地區現有應急場所類型單一、規模有限,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配套設施不完善。
“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階段,方艙醫院的建設有效控制了病毒的傳播,這一舉措被廣泛認同、借鑒。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好應急場所規范化建設很有意義?!崩铥惾A代表說。
她建議,完善統一領導機制,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納入應急管理體系,建立大型公共設施轉換為應急醫療救治設施預案;把現有會議展覽中心、體育館等大型公共設施納入方艙醫院應急預案,按照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使用標準,對廢水、廢氣、廢物處理的相應設備等物資做好儲備工作,對應急供水、供電等設施做好保障;對新建大型公共設施進行科學規劃,賦予新建醫療建筑和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平戰結合”的理念。
?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